你是这样的人吗?
微信聊天的时候,总喜欢加上一些语气词。
比如:“好滴”、“好哒”、“好的呢”......
或者能说“嗯嗯”、“哦哦”,就绝不说“嗯”、“哦”;
甚至一句话说完,还要配个表情包才舒服。
有人说,这样能显得自己很热情地在和对方聊天,而不是让人觉得冷漠、敷衍。
这种行为表现,被称作「微信文字讨好症」。
因为一度引发大批网友共鸣,这个话题还多次冲上热搜。
很多人都表示,自己确实有这些“讨好”习惯,并且不知道怎么改。
但也有人认为,这根本算不上讨好,只是一种“社交基本礼仪”。
有媒体曾针对“文字讨好症”做了调研。
在232份的调研数据中,有92.24%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遇到过“文字讨好症”的交流对象;91.81%的受访者表示,自己有“文字讨好症”的行为。
图片来源:全媒派
那么,为什么“文字讨好症”会变得如此普遍?
这是一种病吗?需不需要“治”?
今天,壹心理想和你认真聊聊,一种社交流行现象——
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。
根据不同的人群、用途和场景,我们大致可以将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划分为5个等级。
第1级,喜欢用“叠词”:
这一类人在微信聊天中,绝不会出现单字,而是用叠词。
比如:“嗯嗯”、“好的好的”、“来啦来啦”、“okk”......
这类用法,更常见于职场之间的同事、上下属沟通,以及乙方回复甲方的话术中。
仿佛使用了叠词,就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满满的诚意。
有时候,还会特意加上一个波浪号(~~~~~)。
试图让任何句子都变得客气、随和。
第2级,喜欢用“语气词”:
这类人在微信聊天中,必须要加语气词。
比如不能说“好”,一定要说“好哒”;
不能说“对”,一定要说“对滴”......
有的人,甚至会在叠词的基础上,叠加“语气词”:
比如“嗯嗯呢”、“对滴对滴呢”......
这一用法,更常见于朋友和情侣之间的互动中。
ta们这样做的目的,是想提升双方聊天的愉快氛围。
第3级,一定要加“哈哈哈哈”:
这类人在面对别人的分享时,不会只回复“哈哈”,一定要3个“哈”以上。
比如:“我也觉得哈哈哈哈”、“对啊哈哈哈哈哈”......
越多“哈”,越能证明自己真的有被对方笑到。
这种行为,通常发生在跟“不是很熟的人”的聊天过程中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尴尬,维持友好的表面关系。
第4级,一定要加“表情包”:
ta们在用完叠词、语气词,并加了“哈哈哈哈”后,还会在收藏的几百个微信表情中,挑选一个最有趣的发过去;
一旦有人发消息,ta们会习惯性立刻回复;
一来一往的聊天后,最后一句一定要由自己结束。
仿佛只有这样做,这场“交际战”才算圆满收官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相关调查显示,有60.56%的人表示,别人对自己这样说话,会有种被尊重的感觉。
图片来源:全媒派
从人际心理学的角度看,尊重是获取信任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。
由此可见,“文字讨好症”并非贬义,更不是一种心理病症。
但如果这种“讨好”已经对你产生了困扰,那么你也可以试着找到背后的原因和解决办法。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出现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,或者症状较严重的,很可能是下面这2类人。
a. “高敏感”人群
心理咨询师、知名心理学博主崔庆龙曾说过:
“微信文字讨好者,有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严重低估。”
Ta们对于外界的态度和评价格外敏感,只要别人有小小的情绪波动,就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。
这是因为,高敏感人群非常擅长深度加工信息,也很容易受到过度刺激。
ta们对细微事物的感知能力很强,因此对消极和积极的事物比其他人反应更大。
比如,在聊天过程中,可能对方回复的是ta认为正常的语言文字,但在高敏感的人眼里,可能会被解读为一种冷漠、不喜欢自己的行为。
其实是因为,高敏感人群,具有很强的同理心。
ta们也时刻担心自己的回复,会让别人不开心,从而尽量对每一个人表现得尊重、热情、有礼貌。
所以,高敏感的人聊天,真的不用有压力,因为这种敏感和同理心,也正是建立深层关系的开始。
b. “高情商”人群
“高情商”的人,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强的安全感,乐于和他人交往,并可以从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。一项于2010年发表在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评论》上的研究,调查了情商与社交技能之间的关系。结果显示:“高情商”的人比“低情商”的人在识别他人情感、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表达情感方面表现更好,这些都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。基于这种心态所表现出的讨好,其实就是高情商者认为的“你好我好大家好”的双赢局面。
当然,也不是人人都是高敏感和高情商的,但为什么感觉就是离不开它呢?朋友和你分享开心的日常,哪怕你没多大感觉,也还是会回:同事和你吐槽某个领导,就算你不太认同,也还是会回:对象分享搞笑视频给你,即使你觉得笑点一般,也还是会回:转换一下场景,如果你发上述内容给别人,只得到一句“哦”、“还行”、“好吧”......所以,在这种情况下,人际交往中的“糊弄学(Bafflegab)”应运而生了。这是一门“以看起来不敷衍的方式,去应对生活中难以推脱之事”的学问。比如上面提到的“语气词法”、“叠词法”、“表情包法”......只要熟练运用这几个法则,当你不想社交但又无法直接拒绝时,就能在不耗费更多精力的情况下照顾到对方的感受,维持好人际关系。虽然不可否认,人与人的沟通需要真诚,有些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。我们每个人在短短一天时间里,要见太多人,说太多话,当“精神密接次数”达到了顶峰,能保持“尴尬又不失礼貌”的回答,已经是最有诚意的体现。有研究者在2017年提出了“沟通纽带归属理论(Communication bond belong theory)”,其中一个观点认为:社交是一件费力的事情,关心他人需要能量,倾听他人也需要能量。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,就是人们在节约社交能量,并“投资”能量以满足长期交往的需求。因此,可以用更少的能量,获得更多的利益,大家何乐而不为呢?起初,她延续学生时代的语言习惯,没有特别注意职场沟通的语气。“以前我和人聊天不加波浪号的,现在几乎每句话都加。”因为她发现,如果不这样表达,对方就会以为她“太高冷”,聊不下去了。后来她问了同事才知道,原来自己回复的语气,可能让对方误会自己在发脾气。“我发现我一加波浪号,再说个辛苦啦,别人就觉得我很nice”。后来,她把这套聊天法则运用到其他关系沟通上,发现烦恼真的少多了。使用语气词并非是为了“讨好”对方,而是尽可能地降低误判为攻击性语言的概率,以及担心交流不畅带来的焦虑感。所以,与其说“文字讨好”是在讨好别人,不如说是在社交压力爆棚的当下,帮自己减压。就像“文字讨好症”,有人觉得它是社交礼仪,也有人认为它是精神内耗。一进群,发现大家的说话习惯,是喜欢在每句话结尾附上“哈哈哈哈”,再加各种表情包。为了表达尊重,也为了合群,不喜欢这样表达的他,也只能迎合这种聊天方式。他说,在那段时间里,他每天都会想尽办法,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最新的表情包。虽然,“文字讨好症”的兴起,带来了社交的便利与和谐。但也增加了人设上的负担、表达上的不畅快、真实情绪的过分隐藏等困扰。那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“文字讨好症”,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呢?a、追求有意义的社交
一般来说,一个人的生活中只有20%的人和事是重要的,剩下的80%都没那么重要。但有人却习惯用80%的精力,处理那20%的无意义之事。学会分清那些聊天对象和社交关系对你是否重要,这很关键。在面对重要的对象时,你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去回应。比如职场中的领导、客户,你心仪的对象,对你有帮助、有启发的人等。但如果聊天对象对你来说不那么重要,或者你对当前的聊天话题并不感兴趣、对方的一些话语让你感到不舒服、甚至在消耗你的感情时,你就可以将其判断为无意义的社交,尝试断舍离。“人与人的连接,从认识自己开始,建立与自己的友爱关系,再推己及人,才能与他人建立带有理解、尊重和关爱的联系。”很多人会出现“文字讨好”行为,是因为当对方的回答让自己感到冷漠、不高兴时,不敢直接表达出来。一边隐藏自己的感受,一边猜测对方的情绪,深陷内耗。《非暴力沟通》还提到,人们沟通时应该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,而不是通过评论以及分析的方式。当对方的语气让你感觉到不舒服,你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,并和对方真诚沟通。“我(感到)……,因为我(希望/重视/想要)……”这有助于对方准确了解我们的需要,同时也为对方提供了准确回应的机会。
我闺蜜曾经也是一个经常在微信上回我“哦”、“嗯”、“行”的人。每次她这样回我的时候,我都认为是不是自己惹她生气了,或者她根本不重视这段友情。“你每次回我笑脸的表情,我都觉得你好冷漠啊!你是不是不喜欢跟我聊天啊?”“我习惯了那样回复别人,其实不是我有什么情绪。还好你告诉我了,下次我可以尽量避免。”在人际关系中,除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,试着接纳别人和自己不一样,才能收获让彼此愉悦的关系。“我们因为过于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,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,从而反过来限制了自己的身心自由。”只要你觉得在关系中是积极的、自在的,那么“讨不讨好”都有意义。希望你我都能在这乱七八糟的生活里,找到一点点选择做或不做的自由和勇气。
作者:一颗多肉
编辑:Keane、笛子
图源:网络、unsplash
当你不自觉地“文字讨好”时,其实也在消耗着自己的能量,容易陷入不健康的关系。如果你也想收获更好的关系,不妨加入壹心理疗愈互助群——【情绪加油站】。在这里,你可以免费学习《470个心理学疗愈小妙招》,掌握亲密关系正确的相处之道,收获成长;可以与群友分享你的亲密关系困扰,获得支持与帮助;还有机会与心理咨询师0距离沟通,获得专业提升建议!